close

《殺人回憶》是我最喜歡的韓國電影,該片以韓國在1986年開始發生的「華城連續殺人案」為故事主軸。但導演並非把焦點放在該事件上,而是藉由該事件反映當時韓國從極權統治前往民主之路的社會氛圍。如果你想對電影有更深的體悟,可以花點時間了解韓國在1980年發生的「光州事件」。歷史具有爭議,所以這裡仍然以「華城連續殺人案」當切入點來探討。

 

 

兇手到底是誰?

 

如同電影裡的學校廁所傳說,人人捕風捉影,當越來越多人這麼說的時候,事情似乎就變得如此;當一個人被懷疑強暴嫌犯的時候,他長得就開始像強暴犯。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,好比徐泰潤,有人堅持幾分證據說幾分話;好比朴度文,有人用情緒跟經驗來推斷事實。然而唯一知道真相的永遠只有真相,尋找真相的過程總是殘酷,當它開始偏離信念的時候,信念就很有可能被摧毀,進而將真相扭曲成自己想要的輪廓。除了劇情演出外,導演也特別透過鏡頭描繪這個部分。

 

%E4%BF%A1%E5%BF%B5%E8%BD%89%E6%8F%9B.jpg

%E9%8C%AF%E8%BA%AB.jpg

 

代表朴度文的老婆,跟代表徐泰潤的女學生錯身走位,對比下一幕朴度文跟徐泰潤的錯身鏡頭,暗示了兩人的信念正式轉移。目睹女學生遇害後,原本堅持的信念也徹底被摧毀。

 

%E5%91%8A%E8%A8%B4%E6%88%91%E4%BD%A0%E6%AE%BA%E4%BA%86%E5%A5%B9%E5%80%91.jpg

 

「光州事件」起因於韓國當時握有最高軍權的陸軍中將「全斗煥」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,宣布戒嚴,之後當上了總統,人民活在白色恐佈之下。當國家的軍隊對付的是自己的人民,勢必會付出慘痛代價。

 

%E8%BB%8D%E9%9D%B4.jpg

%E8%BB%8D%E9%9D%B42.jpg

%E6%88%AA%E8%82%A2.jpg

 

一幕幕精彩的右腳飛踢鏡頭,象徵當時極權政府統治之下,公權力可以任意施展,從觀眾角度直覺上是一種暴力,因為透過劇情能一窺相對性的全貌。但在宋康昊扮演的角色當中,只是用他的信念伸張正義。然而隨著事件發展,他的信念最終也隨著同伴截肢的右腳宣告瓦解。

 

%E6%B3%A8%E8%A6%96%E9%9E%8B%E5%AD%90.jpg

%E9%9E%8B%E5%AD%90%E7%89%B9%E5%AF%AB.jpg

 

朴度文和徐泰潤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,漸漸成為對方本來的樣子,也一同承受無法找出兇手的殘酷結果。每一次浮現的希望,都被命運車輪無情地摧毀,最終也只能看著這一切隱入黑暗中。

 

%E5%91%BD%E9%81%8B%E8%BB%8A%E8%BC%AA2.jpg

Noname.jpg

%E5%91%BD%E9%81%8B%E8%BB%8A%E8%BC%AA6.jpg

%E9%9A%B1%E5%85%A5%E9%BB%91%E6%9A%97%E4%B8%AD.jpg

 

華城連續殺人案,被害人1371歲,歷時近五年,動用了約兩百萬名警力仍找不到兇手。從徐泰潤信念崩毀的過程也可反映出當時的人民有多惶恐,憤怒以及無奈。

 

人格特質會受到環境影響,沒有人一出生就想當偉人,也沒有人一出生就想殺人。當一個人的負面情緒累積超過正能量,暴力開始產生,儘管只有一瞬間。我們常常可以理直氣壯的指責別人,並不是因為我們道德比較高尚,很多時候只是沒有被同樣的環境考驗著。「環境」可說是主導了整個社會秩序跟發展。

 

究竟是怎樣的環境會造就出如此病態的殺人魔不得而知,但社會的根本問題不解決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華城連續殺人案的兇手跟幫兇,也就是宋康昊最後惡狠狠瞪著螢幕面前,小女孩口中說的那些現在看起來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的我們,我認為這才是導演想要傳達的訊息。

 

%E4%BB%96%E9%95%B7%E7%94%9A%E9%BA%BC%E6%A8%A3%E5%AD%90.jpg

%E5%BE%88%E6%99%AE%E9%80%9A%E7%9A%84%E9%82%A3%E7%A8%AE.jpg

%E6%9C%80%E5%BE%8C%E6%80%92%E7%9E%AA.jpg

 

也呼應了片頭小孩盯著蝗蟲這段

 

%E5%B0%8F%E5%AD%A9%E7%9C%8B%E8%9E%B3%E8%9E%82.jpg

 

稻田象徵整個社會,蝗蟲就如同社會問題,披著保護色,電影開始過了多久你才發現這隻蝗蟲的存在?儘管他一開始就在你眼前。小孩抓起蝗蟲隨後起身,鏡頭拉遠帶到整個稻田,稻田裡還存在多少隻蝗蟲難以數計。

 

%E5%B0%8F%E5%AD%A9%E7%AB%99%E8%B5%B7%E4%BE%86%E9%8F%A1%E9%A0%AD%E5%B8%B6%E5%87%BA%E6%95%B4%E5%80%8B%E7%A8%BB%E7%94%B0.jpg

 

至於小孩模仿朴度文講話,其實是在諷刺當時「逼供」辦案的風氣。朴度文對於小孩的你一句我一句感到不耐,但自己在辦案的過程中卻一直強逼嫌犯跟他說一樣的話製造假口供,自打嘴巴。

 

%E6%A8%A1%E4%BB%BF1.jpg

 

第一個案發現場,以嫌犯的腳印為起點,鏡頭帶過整個群眾,最後再回到嫌犯的腳印作結。導演透過短短幾分鐘的長鏡頭,畫地圖式的運鏡路線,很快速的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社會局勢有多麼混亂,絲毫不拖泥帶水。無論是拍攝手法,各種諷刺意涵,案情懸疑張力的表現引發網友討論等等,都奠定了《殺人回憶》在韓國影史的地位。

 

世界上每個殺人案件都是既成的事實,怎樣的蝴蝶效應促成悲劇發生始終是難解的課題。回憶這些歷史傷痛,我們該從中記取怎樣的教訓,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wim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